胡昌升
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優秀文明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保護傳承文化遺產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統回答了“為什么保護傳承”“保護傳承什么”“怎樣保護傳承”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努力方向和根本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甘肅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要求我們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推動文化創新。我們要自覺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論述,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情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努力讓寶貴的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甘肅篇章注入強大文化力量。
始終保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秉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切實增強保護傳承文化遺產的自覺性、堅定性、主動性。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是現代化建設的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實現物質富裕,也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實現精神富足,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偏廢。文化遺產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著深厚滋養和動力支撐。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歷史文脈的必然要求,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維系民族精神的內涵要義。要站在守護中華民族根和魂的高度,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守護好文化遺產,為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價值引領和強大動力。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是牢記領袖囑托的現實之為。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寄予厚望。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向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致賀信,明確提出要加強文化交流,倡導文化平等,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文化創新,加強文化合作。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期間,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指出,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甘肅考察,走進天水伏羲廟、麥積山石窟,叮囑我們要將寶貴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后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作為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牢記于心、踐之于行,始終沿著正確軌道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讓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關鍵之舉。甘肅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1.7萬處、可移動文物51.2萬件(套)、世界文化遺產3項7處,現有國家一級博物館10座,每10萬人擁有博物館數量居全國第1位,具有鮮明的多元性、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遍布隴原大地的文化遺產,涵蓋始祖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彩陶文化、絲路文化、紅色文化等,是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這是我們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依托和最大底氣。只有挖掘、研究、闡釋、展示好文化遺產蘊含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守護利用好寶貴的文化遺產,才能不斷彰顯文化特色、厚植文化優勢,加快實現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建設目標。
著力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效性
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以推動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建設為牽引,著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文化傳承創新基地。
深入實施文物保護提質行動,傾力守護文化根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延續歷史文脈。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切實維護好文物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高標準構建工作體系。扎實開展文物普查,建設甘肅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數據庫,健全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加強文物古跡、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傳統村落、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各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嚴格落實“地上文物先調查后建設、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讓”制度以及“老城不能再拆”等要求,統籌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嚴格保護,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統一監管,構建全面保護、系統保護、整體保護的工作體系。高水平實施保護項目。加強保護傳承、考古發掘、環境配套、數字再現等工作,推進長城、長征、黃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建獨具魅力、辨識度高的中華文明甘肅標識;堅持本體保護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相結合,在全省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推廣文化遺產保護的“敦煌模式”,加快推進莫高窟、麥積山、炳靈寺等石窟壁畫、彩塑保護修復項目,持續提升全省石窟寺保護水平;以河西走廊為重點,加強區域性、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實施敦煌懸泉置、鎖陽城遺址、張掖大佛寺、馬蹄寺石窟群、武威文廟等遺產保護項目,建好嘉峪關長城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臺階。高效率推進科技賦能。開展科技考古、館藏文物與古建筑修復等關鍵技術攻關,用好數字孿生、數字建模、物聯感知、人工智能等新興保護技術,繼續保持在古代壁畫、土遺址保護、文物數字化等技術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領域標準的制修訂和應用,加快推進文化遺產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和中國—中亞文化遺產保護“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打造國際一流的文化遺產保護科研創新基地。
深入實施研究闡釋突破行動,充分挖掘時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要結合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價值解讀,加強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深入闡釋文化內涵、展示時代價值,力爭在探源揭本、以史鑒今上實現更大突破。加快建設重點研究平臺。支持敦煌研究院與國內外高校和專業機構合作共建敦煌學教育研究平臺,推進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數字化復原工作,努力建成世界最全面的敦煌學研究文獻庫和最完整的數字資源庫,打造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的研究高地,牢牢掌握敦煌學研究話語權。積極強化與高校院所的協同研究,推進文化遺產資源和學術資源開放共享,吸引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挖掘闡釋文化遺產價值,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加快形成更多考古成果。扎實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加強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研究闡釋,深化夏河白石崖溶洞、慶陽南佐、臨洮寺洼、東鄉林家、積石山新莊坪、民勤沙井、禮縣四角坪等遺址重點考古發掘,力爭在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國家起源、文明起源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等領域取得更多成果,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積極貢獻。加快建設特色優勢學科。堅持規劃引領、課題牽引和領軍人才帶動,加強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交叉融合創新,建好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學研究所和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研究所、簡牘研究院,加強敦煌學學科建設,打造全國一流的簡牘學和文化遺產學、文物保護學等優勢學科,不斷完善學科體系,加快匯聚專業力量,全面提升研究能力,構建富有特色、支撐有力的學術研究格局。
深入實施活化利用創新行動,不斷豐富精神滋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更大力度促進更多文物走出場館房舍、走向大千世界,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服務供給上優品質。加強博物館和開放文物單位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優質文博資源向社會、基層和網絡延伸。依托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和天水市、武威市、平涼市博物館等,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國家卓越博物館,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推出集文物展示、教育活動、學術交流、文化創意于一體的精品展陳。在紅色基因傳承上拓思路。加快陜甘、陜甘寧、長征、西路軍等國家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依托南梁革命根據地舊址、哈達鋪會議舊址、會寧會師舊址等革命文物打造一批“紅色甘肅”教育基地,開展宣傳展陳、教育研學等主題活動,講好講活紅色故事,大力弘揚南梁精神,提升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廉政教育效果,充分激發全省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在文旅融合發展上增效能。圍繞建設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優秀旅游目的地,全方位提升文化遺產線路、考古遺址公園、文化旅游景區、文物主題游徑建設水平,重點打造河西走廊文化遺產線路旅游帶、黃河文化旅游帶、絲綢之路文化旅游帶,加快推進石窟藝術長廊建設、長城邊塞廊道建設、古城古鎮連廊建設,不斷豐富民族風情、尋根訪祖、紅軍長征等旅游線路,把甘肅建成尋根問脈、熏陶情操的文旅勝地。積極創新文旅業態,在做好《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經典劇目常態化演出的同時,打造有內涵、受歡迎的主題演藝精品,依托獨特的文化資源發展體驗旅游、休閑旅游、研學旅游,開發更多沉浸交互的文化消費場景,推出高品質旅游工藝品、文化創意產品、文旅數字產品,因地制宜布局建設大型旅游文創市集,建設一批旅游名縣,真正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甘肅的支柱產業。在文化傳播交流上促深化。深度融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以歷史文化遺產精品項目促進國家對外交流,辦好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等重大節會,高水平舉辦敦煌論壇以及石窟藝術、簡牘學等國際學術研討會,推出敦煌文化、絲路藝術、石窟文物等外展特展,打造文化精品首映、首演、首秀、首發地,充分展示隴原文化的魅力風采。積極參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持續拓展“讓世界走進河西走廊”活動成果,著力打造具有國際風范、中國元素、甘肅特色的國際傳播名片,切實增強中華文化傳播力和感染力。
深入實施安全守護夯基行動,切實織密防控網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緊盯“大安全”抓規范。提升文物領域責任落實、搶險保護、隱患排查、督查監管、技術防范“五大體系”建設水平,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打防結合、群防群治的文物安全工作格局。注重“常態化”抓防護。堅持以防為先、關口前移,持續開展文物系統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文物安全技防達標工程,加強安防、消防、防雷、防震項目建設,嚴格落實日常管理及巡查檢查等制度,著力構筑文物安全屏障。堅持“零容忍”抓懲戒。加強部門協作和聯合執法,配合做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衛星遙感執法監測,開展長城保護管理問題專項整治,嚴厲打擊損壞損毀、盜竊盜掘、非法交易等犯罪行為,堅決遏制重大文物違法案件發生。
切實提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保障力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追溯時間長的系統工程,要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完善措施辦法,推動政策落地、責任落實、工作落細。
強化規劃引領。增強全局視野和前瞻思維,超前謀劃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改革舉措、重大工程項目,精心編制甘肅省文物事業發展“十五五”總體發展規劃,科學制定“十五五”期間河西走廊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建設、敦煌研究院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建設、長城分級分類保護以及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建設等專項規劃,統籌推進政策實施、項目建設和資金安排,以高水平規劃引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
強化法治保障。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指引,做好相關法規規章的“立改廢釋”,有序開展《甘肅省文物保護條例》《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等修訂工作,加快制定《甘肅麥積山石窟保護條例》等專項法規,推進古蜀道甘肅段立法,鼓勵市州根據實際制定更多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打牢法治基礎。
強化要素支撐。健全多元投入體系,優化政府投入保障機制,全面落實省市縣三級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專項資金,推進文化遺產領域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通過投資補助、運營補貼等方式拓寬社會力量進入渠道。加強土地、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優先保障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公共文化服務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求。
強化責任落實。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履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宣傳部門要落實好統籌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職責,文物主管部門和文博單位要發揮職能作用,推動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完善考核激勵、督促檢查機制,把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落實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確保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
強化隊伍建設。持續優化人才引進、培養、使用等制度措施,加大文物保護領域人才自主培養和高層次、高技能、急需緊缺人才柔性引進力度,加強基層文物保護機構人員編制保障和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通、求實創新、敬業奉獻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教育引導廣大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為國護寶,著力提升文化遺產“保、利、管、研、活”能力,推動文化遺產事業高質量發展。